网上有关“高盛事件怎么回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盛事件怎么回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高盛于2007年2月应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委托,推出一款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券,向多国银行、基金和保险企业等投资者推销。而保尔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国抵押债务债券市场,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债务债券谋利。但高盛在向投资者推销时没有说明保尔森公司与这款金融产品有关,导致投资者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这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很复杂,但其中的欺诈和利益冲突却是简单和老旧的。高盛错误地允许一位能深刻影响其投资组合中抵押贷款证券的客户对抵押贷款市场做空,高盛还向其他投资者提供了虚假陈述:该证券的投资内容由一家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选择。”
SEC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扎米在起诉书中作出上述表示,称高盛允许意在做空的委托人参与决定“投资组合中纳入何种抵押债务债券产品”,推销时却声称这一产品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涉嫌误导投资者。
与此同时,遭到起诉的还有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托尔雷,SEC指控他对这起欺诈案负主要责任,因为这位高管设计了上述交易,负责营销材料的准备工作,而且负责与投资者进行直接沟通。SEC相信,托尔雷清楚保尔森公司对外隐瞒的卖空部位,也知道该公司在资产选择中扮演的角色。
不过,SEC起诉书中未指控保尔森公司负责人约翰·保尔森违规违法,后者被认为是金融危机中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由于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坚持看空抵押债务债券市场,使其在2008年个人获益37亿美元,一时名声大噪,但是SEC的起诉却让外界开始怀疑这位“空军司令”的成功是否另有隐情。
反响 华尔街股市和期市暴跌
针对SEC方面的指控,高盛随即做出了反击。该行在一份声明中否认涉嫌欺诈,称SEC的指控“毫无根据”。声明同时还强调,高盛自己在相关交易中就损失了9000万美元之多,而且其本来就“没有义务”向金融产品买卖双方交代对方身份。
虽然高盛方面坚决否认了相关指控,但是该股股价当天依然受到强烈冲击,至收盘时下挫23.57美元,至160.7美元的水平,全日暴跌12.8%,市值一夜之间蒸发120亿美元。同时,华尔街银行股也受高盛拖累出现大幅下跌,其中曾与保尔森公司有过业务往来的德意志银行股票下跌9.2%,花旗、美银、摩根士丹利等其他重要银行股跌幅也均超过5%。而受银行股集体大幅走低影响,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一度跌破11000点,最后收于11018点,下跌1.13%。
除了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诈的消息还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冲击,纽约主力原油(80.91,-2.33,-2.80%)期货合约当天大跌2.4%,创两个多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而纽约主力黄金(1132.90,-4.00,-0.35%)期货合约也下挫2%,收于1137美元/盎司。
高盛“欺诈门”事件之所以造成市场强烈反应,在于此前该行一直没有透露其正受到SEC调查一事。据美国媒体报道,高盛早在9个月之前就已收到SEC相关人士有关将对其起诉的警告,但是该投行没有在例行公告中向投资者公布该信息。此外,高盛“欺诈门”事件还引发了华尔街地震,因为市场开始相信,SEC正在对金融危机中大型投行和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因为有迹象表明它们在房市显出下滑迹象时仍设计并销售与房市有关的金融产品。“本委员会将继续调查投行及其他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开始显露疲软迹象时与房地产市场结构化复杂金融产品有关的运作方式。”SEC结构化新产品部门的主管肯尼斯·伦奇在起诉书中的表态加剧了市场的担心。
美国当地分析师认为,高盛“欺诈门”事件对高盛乃至华尔街的影响很大。虽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高盛与SEC达成和解,并支付数亿美元了事,但是这样的事例或许会不止一起——因为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早有声音指责高盛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但这些指责没有过硬的依据,也从来没有导致调查或起诉。而这就意味着,美国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将更加严格,而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同时,随着对金融危机“秋后算账”的继续进行,将来或将有更多银行面临类似起诉。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六的表态也与这一市场预期吻合。奥巴马在讲话中督促美国国会通过更为严格的金融业监管措施,以免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
“现在我们不采取行动,导致金融危机的系统就会带着相同的漏洞和弊端继续运行。”奥巴马的语气颇为强硬,“如果我们不试图改变招致危机的原因,我们注定将重蹈覆辙。”
连累 巴菲特一夜间损失10亿美元
高盛涉嫌欺诈还将引发投资者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信用产生怀疑,因为就在本月初高盛发表的年报中,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曾经撰写了一封长达8页的致股东信。在信中,他反复强调了高盛“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事准则。很明显,SEC的指控和高盛的自我标榜完全相反,这样的矛盾将进一步动摇投资者对高盛的信心,促使他们怀疑高盛同时也在其他方面隐瞒事实。
除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以外,高盛涉嫌欺诈还让很多该行一直以来的支持者感到难堪,其中就包括股神巴菲特。
实际上,就在高盛欺诈门事件爆发不久前,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罗纳德·奥尔森还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对高盛青睐有加,称当年对高盛50亿美元的投资非常有力地表明他们不仅相信高盛的实力也相信其完整性。
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9月份,就在雷曼兄弟破产和美国银行紧急接管美林以后,高盛集团同意向巴菲特出售50亿美元的认股权证,同意后者在未来四年内任何时候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认购高盛股票,并为这些认股权证支付10%的年息。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内,高盛股价在触底反弹后节节走高,巴菲特当年的投资得到了巨大回报,这让许多人开始对巴菲特当年的投资投以赞赏的目光。不过,出乎股神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次高盛却因为涉嫌证券欺诈而被SEC告上了法庭,其股价也瞬间大幅缩水——按高盛的最新收盘价计算,巴菲特手中的认股权证价值大约为20.6亿美元,一夜之间损失达到了9.5亿美元。而更令巴菲特恼火的是,高盛“欺诈门”事件对其声誉也构成了挑战——是股神看走了眼还是高盛伪装得实在太好?对于这一切,巴菲特将会在下月初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给出答案。
巴菲特为什么选择高盛优先股股票
阿里连跌,高盛评级为买入,虽然这2件事基本是紧挨着发生,但里面牵涉的事物还是略有不同,各有不同的具体原因。
1、阿里为何连跌:阿里近期股价暴跌核心原因在于两点,一是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其次是全新的反垄断指南出台。蚂蚁上市被暂缓: 这事核心是其背后的高杠杆,仅靠300亿的资金就撬动了上万亿的融资,这背后暗含的风险太大了,上市后不仅仅会导致大量财富集中于马云朋友圈以及部分机构之手,更是存在类似次贷危机这样的超高金融风险,一旦出问题会冲击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为此,监管层及时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新规,不仅加强对蚂蚁集团的监管,还将对所有涉及此类业务的互联网厂商监管。这一新规将直接改变蚂蚁集团现有以放贷为核心的业务,未来其业务赚钱能力会大幅下降。阿里作为蚂蚁的大股东之一,显然也将受到影响。
反垄断指南出台: 阿里股价后续再度大幅下跌核心是反垄断指南的出台,这份指南的影响威力将更大。直指当前电商平台上存在的各种乱象,比如杀熟、2选1、无端限制商家、VVIP等典型的不良操作手段,未来互联网平台如果再如此操作都是违规行为,将会受到对应的惩处措施。
这种大力度的新规,将直接影响阿里这样的电商平台,其直接的营收能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在公平环境下,其和友商之间进行竞争压力也会更大。
而与此同时,阿里目前的核心营收(占比达到了约7~8成)仍旧来自于电商,这就意味着反垄断指南的出台将会直接影响阿里的营收。
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这就是极大的负面消息,阿里股价自然也就大跌了。
高盛评级为买入:事实上不仅高盛对阿里的评级为买入,还有大和、汇丰、野村、中信证券、交银国际等机构也都是维持买入的评级。高盛对此评级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阿里第三季度的营收(1550.59亿元,同比增长30%)符合它们的预期,低于市场预期仅1%,同时利润高于它们的预期2%。显然,上一季度阿里的表现符合高盛整体的预估,这时候给予买入也是非常正常的。
从上述观点你可以发现,高盛现有评级并非完全根据当前股价而来,其更多考虑的是阿里上一季度业绩而定。因此,11月阿里股价大跌并非是评级的核心因素之一,最多也只是作为参考。
此外,从当前阿里的整体情况来看,监管新规的确对其有很大的影响,但这并不代表阿里从此将彻底走向衰落,长期来看还是有较大的潜力,毕竟是国内互联网巨头。而且,在很多机构看来,阿里股价在高位大幅回调后倒是入场的好机会,从投资角度出发是利好。
因此,高盛等投资机构给出买入评级也就不奇怪了。
说明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获利最大的是 美国华尔街金融寡头 实际上也是中国获得融入美国领导的世界经济体系资格的根本原因 中国不傻这么大的人口基数 想要迈入中等收入国家 不进行产业升级跟本就是痴人说梦 而中国所做的布局已经触及欧美统治世界的根基 这种结构性根本矛盾 双方只要有一方没有大智慧根本解决不了 中方在所有方面极尽所能化解摊牌的可能 而西方由于 社会 发展已到极限并没有什么退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逼迫中国摊牌 因为时间在我们这边
阿里巴巴的基础还是相当稳健的
将近10亿的消费者已经习惯在淘宝上购物
众多品牌都把天猫当做自己第一线上品牌在运营
代表 科技 和未来的阿里云开始盈利
菜鸟网络在今年双十一让快递只有快,没有堵。
这几个庞大的布局,打造出了数字经济巨人阿里巴巴。虽然,最近有些问题,但是有问题恰好也是继续优化和升级的机会啊。
受蚂蚁金服上市叫停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影响,阿里巴巴近期股价出现较大波动,以美股为例,股价从10月27日的319美元下跌到了11月13日的260.84美元,股价下挫59美元/股,整体市值缩水159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5万亿元。高盛却发布买入评级,主要出于几点因素考虑影响。第一是高盛作为投行机构本身持有阿里股份,股价的下跌显然也影响到高盛的权益,股价企稳回升是有利于高盛的投资收益。第二是阿里仍然有发展的空间,短期股价下挫并不能掩盖阿里高速发展的基本面。根据最新的财报,阿里巴巴2020年7-9月实现营业收入1550.59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30%,市场预期1547.4亿元人民币。实现Non-GAAP净利润470.88亿元,同比增长44%,市场预期385.05亿元。作为一个互联网的庞然大物,能保持30%的营收增速是非常高的,同时这些年烧钱的阿里云在3季度保持60%的增速,根据阿里内部测算,阿里云即将实现盈利,因此高盛作出买入评级也是合理的判断。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阿里不是,高盛也不是,阿里连跌,高盛宣传阿里为买入评级,在资本市场上有这样的雷锋吗? 如果能赚钱,它自己为什么不砸锅卖铁去买入阿里呢?所以说高盛所谓的买入评级也不过就是一个说辞,是一个概率的问题,阿里本身该涨还得涨,该跌还得跌。
当然了,如果你买入了阿里,那么阿里涨了,你就赚了,你不希望它跌,但是买入股票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人家说什么,就去做什么,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别人让你跳楼,你怎么不去跳楼?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风险自负,那么就没必要听什么高盛或者低盛的瞎叨叨, 老话说得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这个事大家自己琢磨。
阿里在港交所和纽交所上市,涨跌都是市场行为, 市场和时间最不会欺骗人, 所以 人们要尊重市场,反而高盛或者低盛并不值得尊重。 如果阿里持续连跌,那么自然有它跌的道理,作为我们散户或者没钱的人,就没必要去空中接刀,接不住,就会被飞刀割了韭菜,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尘埃就落定了,慢慢再决定,反正它跌下来总是好事,越跌越有价值不是?反而越涨也是风险,那么就让它跌呗,跌着跌着,就跌出真相或者跌出作为了,这不是我们小散要操的心。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阿里那么能赚钱,何必分享全世界?自己把股权买回来,终止上市多好。阿里创业者的财富不是阿里本身盈利得来的,而是资本市场的IPO奉献给他们的。 当创业者和分享者不在一个利益链条上时候,最大的风险就产生了。听懂的,这里需要掌声。
蚂蚁三十亿滚到上万亿,马云确实有本事,如果蚂蚁这次成功上市,万一中国金融系统给马云瓦解了,十四亿人民回到解放前,国家这次出手监管绝对支持,不能因一个不被监管货款公司变相 科技 公司残害中国金融体系
据国际律师官方消息称,阿里巴巴因证券欺诈案已经于近日被投资者诉至法院。
据该报道称,投资者指控阿里巴巴公司在2020年10月21日至2020年11月3日期间就公司的业务和运营状况及发展前景进行虚假陈述,未向投资者披露以下重大不利事实。
美国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景林资产合计持有38家美股上市公司,持股市值为31.24亿美元。
具体来看,景林资产对中通快递依然“爱得深沉”,三季度加仓近500万股,至三季度末持股市值接近30亿元人民币。另外,阿里巴巴遭到景林大举减持,爱奇艺、携程则被清仓。
高盛发表研究报告指,予阿里巴巴H股(09988)目标价352港元,评级“买入”,并列入“确信买入”名单。
报告指出,今年双十一的创新包括将数字生活服务首次加入购物节,不仅提供支付服务,还通过饿了么、飞猪及大麦等提供本地生活服务。
另外,阿里又将房屋和 汽车 列为新类别,以呼应早前推出的天猫好房;又推出互动 娱乐 活动“超级星秀猫”,分享总计200亿元的补贴。
11月1日开始的111分钟内,有超过100个品牌的GMV超过1亿元,其中大部分是化妆品和3C家电品牌;而农业产品的GMV则按年升32%,当中有3000项农业产品取得3位数字增幅。
C2M(客户对工厂)产品GMV按年升17倍;超过1800个新品牌的GMV超过去年11月11日,当中94个新品牌GMV按年增长10倍。
最终双双11落幕,从累计下单金额来看:天猫4982亿 ,京东2715亿,两大电商巨头的竞争又以天猫完胜。
似乎人们已经忘记了蚂蚁 科技 上市夭折的事情,沉浸在销售额带来的狂欢之中,然而事实上风险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发生。
11月16日,在今天举办的“格隆汇·全球投资嘉年华·2020”活动中,中国 社会 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刘煜辉表示,前段时间证监会开会,重申坚守科创板定位,支持和鼓励“硬 科技 ”企业上市的潜台词是:蚂蚁集团不可能在中国上市了。
换句话来说当前阿里巴巴只能在美国进行交易,高盛发出买入评级,或许有他自身有苦难言的一面。
这或许也是资本市场的一种新的玩法,但是根据当前阿里巴巴股价走势来看已经进入穷途末路的姿态。
截至目前阿里巴巴美股上市股价从最高点下跌幅度接近19%,遭到美国投资者集体诉讼,似乎又看到了前期瑞幸咖啡的影子。
目前,阿里美股股价为260.84美元,其总市值为7057.38亿美元,与2020年10月期间319美元的股价相比,跌幅达18.5%。
以社长当前对股市行情的判断来看,高盛此次发出阿里巴巴买入评级并不可信,或许是为了利益集团解套准备,并重新设定了另一个圈套。
阿里连跌,高盛坐不住,宣传阿里为买入评级?这是怎么回事
阿里巴巴最近确实有压力,一方面是因为蚂蚁金服推迟上市,这对于阿里巴巴的估值一定是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是市场监管总局11月10日就《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在规范了市场的同时,也对阿里巴巴造成了影响,所以阿里巴巴的市值造成了跌落。
其实,高胜最早投资阿里巴巴,1999年,第一笔500万美元投资所以对于阿里巴巴的认可度实际上还是非常高的,虽然说阿里巴巴目前市值有所跌落,但是在高盛看来其实并不影响阿里巴巴的投资,
我们现在了解一下什么是股票评级? 它是指通过对发行公司的财务潜力和管理能力进行评价从而对有升值可能的股票给予高的评级的行为。所以买入评级,就是给阿里巴巴适合买入程度的评级行为!
高盛发表研究报告,对阿里巴巴评级为“买入”,予目标价350港元。我觉得这种评级实际上是为了安投资者的心,同样也说明了高盛对于阿里巴巴的重视程度。
虽然说现在规范了市场,防止了垄断,但是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其实是好事,在如今的市场中,如果一味保持高水准,其实对于投资者是非常不利的。
蚂蚁金服为什么推迟上市?在我们看来就是因为考虑到对于投资者的利益。 如果蚂蚁金服真的上市之后,造成了最大的IPO,可能会对于部分的投资者带来短期的收益,但是对于股市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动荡。
所以,我们会发现,目前的阿里巴巴虽然说在市值上有所跌落,但是它所拥有的优势也是一般的企业所不能比拟的,而且投资者对于阿里巴巴还是相对认同的,这种认同也就导致了阿里巴巴的评级,依然会被评为买入评级。
高盛反对中国金融国企一家独大,龚断市场,所以支持阿里。
这就是问题所在。
因为阿里是家好公司。
“(投资了高盛的优先股)高盛每秒钟给我们支付15美元,”巴菲特在2010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会上这样说道:“滴答、滴答、滴答……手表的声音变得如此悦耳。”
那么,在A股的“优先股时代”开启之时,我们能从巴菲特投资优先股的案例中学习什么?巴菲特又是如何玩转优先股的?
秘诀一:退可守
事实上,巴菲特从未特意撰文表述自己投资优先股的“心得”,但通过其投资优先股的案例,以及他在各种场合发表的对于优先股投资的看法,我们仍能总结出一些思路和逻辑。“进可攻,退可守”可以比较好的归纳为巴菲特投资优先股的“秘诀”。
以投资高盛优先股为例,当时的情况是高盛受次贷危机冲击,经营面临巨大压力。此时巴菲特与高盛达成协议,由巴菲特向高盛投入50亿美元,购买其股息率为10%的优先股。此外,巴菲特还获得“今后5年内任意时间购入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认股权,价格为每股115美元”。
不难看出的是,该笔投资首先就具有“退可守”的特征——高盛当时面临经营危机,令其前景被普遍看淡,巴菲特的资金注入可以缓解高盛的经营压力,但高盛能否就此扭转局面也是个未知数。不过,“优先股”的游戏规则设定可以保证巴菲特该笔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不会遭受损失:高盛在当年有盈利的情况下,必须首先按照10%的股息率向巴菲特支付股息,在分派了巴菲特的股息之后,高盛才能向其它普通股股东支付股息。而假设高盛若某个年度出现亏损,当年无法派发股息(包括优先股股息和普通股股息),那么在下一年如果实现盈利,高盛还会补足此前所欠的优先股股息并派发当年优先股股息之后,才能向其他普通股股东派发股息。
换言之,只要高盛能够在次贷危机中“缓过一口气”,巴菲特该笔投资就不会面临太多的风险,就“退可守”的特征而言,具有相当高的安全边际。
秘诀二:进可攻
那么,巴菲特在投资高盛的案例中是否仅仅是冲着10%的优先股股息率而去的呢?也不尽然。
我们再来看看“进可攻”的条款:以115美元购买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认股权。这是在高盛能够迅速恢复元气,实现经营扭转的情况下,巴菲特扩大盈利的一个条款。即假设高盛此后能够度过次贷危机,经营重归正轨(在此种情况下,高盛的股价势必也会上行),那么巴菲特直接行权就可以有高额的行权收益。
真实的情形是,到了2011年,高盛度过了次贷危机恢复元气,以10%的溢价,即55亿美元向巴菲特赎回了这批优先股。
而综合起来看,巴菲特在投资高盛优先股时充分考虑了两种情境:若高盛经营一时难以扭转局面,同时引发股价继续下跌,那么因为持有优先股,在股价下跌时优先股股息可以增加抄底的“弹药”;若高盛迅速扭转局面,同时股价上涨,那么就可以行使认股权坐享收益。这种投资优先股的逻辑充分体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原则。
投资标的与投资时间很重要
对高盛优先股的投资算得上是巴菲特投资优先股的经典案例,而巴菲特对优先股的“情有独钟”是由来已久:在1989年则是买入过吉利、所罗门、冠军国际三个公司的优先股;在次贷危机期间,巴菲特还买过箭牌口香糖、通用电气、道氏化学、瑞士在保险的优先股,加上投入高盛优先股的50亿美元,当时一共在优先股上投入了211亿美元。
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市场上的“优先股”历史悠久,品种也很丰富,巴菲特也并不是逢优先股必买,在其多个投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选择优先股投资标的的特征,即仍然是购买具有“护城河”的公司,同时持股周期也相当的长,在这一点上,其“选股方式”和“持股时间”与投资普通股时是一致的。
以投资吉利(刀片)为例,1989年,巴菲特投资6亿美元买入吉列可转换优先股,起初每年可以分享8%的固定股息,同时还约定了一个可转换普通股的转换价格。直到1991年吉列公司的股价超过了约定转换价格时,巴菲特将可转换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此后一直持股不动,到了2004年底,其持股市值增长到43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6倍以上。
不管是吉利、箭牌口香糖,还是通用电气或者高盛,都是具有相当宽广的“护城河”的公司,并且在这些公司的经营历史中已经充分的表现出了市场竞争能力,这是这些公司的优先股“值得投资”的大前提,也是巴菲特的首要考虑。
其次是投资的时间,巴菲特在投资上述具有优秀市场竞争力的公司时,并不是这些公司经营的鼎盛时期,而通常是这些公司因为某种原因遭遇一定的市场困境时,这样的投资时机也意味着较低的买入价格,这也是巴菲特投资优先股时容易被形容为“趁火打劫”的原因。
可以预见的是,A股进入“优先股时代”后,优先股会带来很多的投资获利机会,也许A股的中小投资者并不能像巴菲特那样因为资金优势和头顶上的光环而获得很多投资优先股时的优厚对价条件,但巴菲特投资优先股的思路和逻辑才是其获利的根本核心,分析其经典案例,或为A股投资者把握“优先股时代”打下基础。
关于“高盛事件怎么回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gdhuarong]投稿,不代表花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dhuarong.cn/bkdq/202412-3030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花榕号的签约作者“gdhuarong”!
希望本篇文章《高盛事件怎么回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花榕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高盛事件怎么回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盛事件怎么回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高盛于2007...